请解释一下"遽伯玉".,谢谢

来源:百度知道 编辑:UC知道 时间:2024/06/07 17:30:07

是人名的话,是个有思想和道德的典范
一般代指此类人物

卫国有一位大臣叫遽伯玉,他是一位很有名的贤人,很得到卫灵公的赏识与信赖。

遽伯玉,春秋末期卫国(今河南濮阳)人,卫灵公当朝大夫,孔子周游列国,到卫国时住在他家。

少时读[论语]时,看到书中有这样一段话:“直哉史鱼!邦有道,如失;邦无道,如失。君子哉遽伯玉!邦有道,则仕;邦无道,则可卷而怀之。”初看时不以为然,久而久之,特别是经历了许多挫折以后,才逐渐体会到其中的深义。

史鱼和遽伯玉均是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。史鱼以耿直敢言而著称于世,正如孔子所言,他无论国家政治是否清明,均如箭一样直强锋利。他曾屡次向卫灵公进言,请其举贤罢佞,但均被拒绝。他在临终前叮嘱其子不要在正堂为他举办丧事,以此举再次劝谏卫灵公。从而留下了千古传颂的“死也谏”的佳话。而遽伯玉虽也以正直无私而著称,但他的做法却大不相同,正如孔子而言,当国家政治清明时,他克己奉公,努力为国做事;而当国家政治昏暗时,他便藏志隐身而退。从而被孔子称为“君子”。

事实上,孔子在这里为人们树立了一为直谏、一为通权达变的两个典型。也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,从而在历史上演绎出了许许多多“忠臣死谏”、“君子退隐”的故事。

诚然,直谏乃至死谏,是忠于国事,为国为民的壮举。其忠可嘉,其诚可鉴,也多被后人所仿效。但从孔子的本意来看,他实际上更推崇的却是通权达变的君子之道。看重的是自身在仕途的行止取决于对国家政治形势的正确的分析。而不是“知其不可为而为之”,则是“用之则行,舍之则藏”。

我也带走5分.